為了公司的未來發展,在市場環境瞬息萬變的時代之中,所有企業主們無不卯足了全力,只為了能夠趕緊找出下一頭極具獲利潛能的「紫牛商機」,因此,除了努力守住既有業務,還得不斷鼓勵、支持內部的創新發展,於是,在許多公司當中,便慢慢吹起了所謂「內部創業」的風氣,讓員工的嶄新創意有機會從一個不成熟的小團隊,透過各自努力,等經歷過蜜月期與考核期之後,直接成為一個專人專責的全新事業部門。這種作法對於員工而言,能夠投入在自己有興趣、也有足夠信心與自由度的工作任務中,除了有助於增加工作樂趣之外,也更能夠心無旁鶩的全心投入;對於公司而言,則在於透過讓員工參與討論、參與經營的方式,除了能夠得到更強的向心力與認同感,更能從中獲取許多有價值的創新想法。

這樣的做法其實並不少見,而且,也算是一種十分值得推崇、也非常合理的一種管理方式,不過有趣的是,這種看似勞資雙贏的表面下,卻總是不如表面上來的和平、開心,有時反而容易導致更多的內部衝突,甚至可能還會成為員工之所以求去的根本原因。最近也陸陸續續有幾位正在為了各自公司內部創業而努力奮鬥的朋友們,開始向我抱怨起公司雙贏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有多麼令人憤怒………………….

原來,多數企業主為了說服某些內部優秀同仁離開早已獲利穩定的舒適圈,因此往往都會在事前盡可能畫出許多大餅、甚至口頭開出許多支票給當事者,比方說在面對沒有足夠把握的未來時,卻以「更大的市場、更多的機會」當成的挑戰目標,然後輔以「更大的工作彈性與自由度」來當成誘因,企圖說服同仁這不是一個火坑,而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這樣的說詞對於許多既年輕又充滿熱忱的同仁而言,無論怎麼看,似乎都是一個能夠展現自我的絕佳舞台,於是往往就在主管的舌燦蓮花攻勢下,就這麼促成了一段又一段的「姻緣」。

或許在這樣的內部創業過程中,同仁的確必須承受許多創業的艱辛與孤獨,不過當然也能夠藉此機會迅速累積到不少寶貴的實戰經驗,但有趣的是,表面上看似一段「好姻緣」,最後卻又總是演變成一場又一場的悲劇,理由何在?原來,或許是因為在草創初期,同仁還不具有足夠的能力與視野,再加上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因此總是得校長兼撞鐘,在這種「當局者迷」的階段當中,同仁光是維持正常營運都分身乏術了,除了見招拆招之外,根本沒法看出真正的問題所在。不過隨著經驗累積、隨著同仁在問題解決能力與判斷、分析能力上的大幅提升,許多因為公司不成熟的內部創業制度與不完善的配套措施所導致的問題與阻礙,也將跟著越來越清晰。當同仁慢慢從「當局者迷」變成「旁觀者清」時,往往也正代表了該新事業單位已經準備起飛,不過這個重要時刻,卻也總是代表著同仁與公司內部即將產生嚴重衝突的開始…………………

其實最大的問題,或者應該說是內部創業者對於公司會有的最大質疑,往往是「公司到底有沒有心想要追求創新發展、希望改變不合時宜的現況?」畢竟以往的「守成面」所面對的本來就是有脈絡可循的既有市場,沒有可能不可能,只有做還是不做?不過「開創面」所必須面對的卻反而往往是許多的不確定,很多時候理論、邏輯根本不管用,再加上「速度就是一切」,很多時候你也只能靠著直覺立馬作出判斷、立馬回應市場,不過也正由於這些不確定性,反而讓公司內部許多早已習慣「有付出就必定有所得」的主管們變得猶豫不決、變得有些怯步,雖然明知非做不可,但卻又怕難度眾人的悠悠之口,而不敢隨意開放任何的「例外」,或許謹慎並不是一件壞事,不過許多的商機卻也都在公司還在進行內部「沙盤推演」的過程中就拱手讓人,這種失敗的結果非常容易讓人感到氣餒與憤怒,只因為不是輸在能力不足,而是輸在「不夠快」....................

至於當公司主管必須背負太多的包袱,因而導致太多的猶豫不決,所反映出的往往是一個缺乏彈性與自由度的創業環境,也因此容易衍伸出一些將嚴重阻礙創新發展的內部問題,其中包含了:

一、公司內部流程的無效率:

這讓許多具有時間緊迫性的問題,卻因為總是得遵循公司內部既有的繁文縟節、需要經過層層關卡,以及必須再加上不斷的說服與解釋,因而導致所有的問題處理及回應市場的速度變得遲緩、不靈活。

二、缺乏問題解決的關鍵資源:

由於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即便你深信的確有利可圖,但在一切證據明朗化之前,多數公司並無法提撥足夠的預算來支持你的每個決策,因此,你得額外花費更多時間去想辦法替自己籌出所需要的資源與經費,唯一的方式,除了利用你本身具有的人脈,就只剩下利用公司的品牌價值做為籌碼,如果公司的品牌名氣夠大、夠響亮,或許還能讓你獲得某種程度上的事半功倍,但如果情況相反,那麼你也只好自求多福了....................

三、組織架構的彈性不足:

在過去以守成為主的組織架構之中,往往必須透過一個做事嚴謹、一切恪遵公司各項大小規章制度辦事的幕僚單位,來對於整間公司內部所有大小事務進行緊密的監督與嚴格的控管,重點在於必須確保所有相關人、事、物都得遵照標準SOP來運作,以避免任何可能的失控發生。不過若是將目標市場放在高度不確定性的新興市場當中,那麼這種「由內而外的控制方式」可就得適時轉變成「由外而內支援模式」了,畢竟所謂的創新並不能只是做做表面功夫,就好比如果希望一個老人家能夠返老還童,除了外在的穿著打扮要徹底改造之外,更重要的是,當事人還必須能夠保有一份年輕的靈魂與態度,否則只會讓這次改造顯得有些說不出的怪異、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的違和感。就像是當新創團隊不斷以各種嶄新的獲利模式與思維在替公司開疆闢土時,如果企業主卻又在過程中不斷要求團隊務必回過頭來讓新思維去配合既有的舊腦袋,這就像是替老人家打造了一身年輕裝扮後,卻又一再提醒他「請務必一定要服老」一樣,這不僅是在潑對方冷水,甚至更會讓人有些搞不懂,既然如此,又何必多此一舉去搞出一個永遠也跨不出去的「守舊式創新」?

也正由於上述諸如此類的種種問題,因此經常導致許多的內部創業者最後只能無奈地感嘆:「不如歸去!!」既然在開拓新市場的過程中,公司既無法即時提供必要資源,而品牌價值也沒有太多的加分效果,再加上一堆不合時宜的內部規章制度所導致的內部阻礙,那麼與其在一個充滿限制與阻礙的環境下為了別人的品牌而奮鬥,倒不如為了自己的信念、為了自己的事業來打拼奮鬥還來的更有意義、更自在許多,若是贏了,則成就當然全歸功於自己的努力與堅持,即便失敗了,至少也不會留下任何遺憾。

因此,本文除了希望讓許多有心想爭取公司內部創業機會的朋友,了解在過程當中可能遭遇到的問題與情境轉折之外,對於企業經營者,更希望請你們務必得先確認是否具備鼓勵創新的環境,然後先從內部做出「必要調整」以示改革的決心,才能讓建構在開創環境之上的一切努力更加如魚得水。畢竟「開創的事業本來就需要有鼓勵開創的環境做支撐」,才能夠在面對一切講求效率、速度的未知市場當中即時回應需求,也唯有如此,才能利用競爭對手還在猶豫不決之時搶下「先進者優勢」,而不是反過頭來讓對手利用了我們的不夠果斷與無效率。

這些創新過程,除了執行者必須要有格局、能力以及決心之外,還得搭配上企業主的配合與支持,才有可能在未知的市場、未知的領域當中締造出勞資雙贏的局面,進而替公司開創出更具未來發展性的龐大商機,共勉之,大家加油~~

arrow
arrow

    ryanwang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