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偶然在電視上看到《台灣啟示錄》正在專訪知名節目主持人曹啟泰,原本他是台灣最知名的主持人之一,不過後來卻因為創業經商而慘賠了一億六千萬,讓這顆本來曾經耀眼的巨星瞬間跌落谷底,直到後來轉往大陸發展,因為主持了一個《波士堂》的節目,才讓曹啟泰在大陸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從此聲名大噪。

在這場專訪當中,主持人問到了曹啟泰為何能夠將《波士堂》主持得如此有聲有色,並且能夠深深抓住大陸觀眾朋友的胃口?能夠在節目當中和來賓們如此的問答無流、應對得宜,想必應該是在事前做足了很多功課吧?畢竟這個《波士堂》主要是一個深度專訪的節目型態,對象則鎖定了知名大企業的百大CEO。不過面對主持人的問題,曹啟泰的回覆卻著實讓人感到意外,他說,不!!我從不在事前對來賓做功課,我只是在節目當中才跟著觀眾們一起了解當天的來賓,因為如果我在事前做足了準備,但是觀眾們並不會像我一樣在事前針對每個來賓做這麼多的研究與深入調查,那麼我就沒有辦法在節目當中對來賓感興趣,也沒有辦法站在觀眾的角度問出觀眾們想知道的事了。

曹啟泰在《波士堂》的節目主持當中,堅持自己和觀眾們必須在同樣的頻率上,才能夠讓節目變得更加精采、更加容易讓觀眾朋友融入、感興趣,而不單純只是一場主持人與來賓之間的單向演出,卻沒有與觀眾間的雙向交流,這就是曹啟泰認為《波士堂》之所以能夠成功的最大關鍵,或許主持人該做的最大功課不是針對來賓,而應該是針對你的觀眾。

其實同樣道理,當現今社會逐漸從Web1.0進化成Web2.0Web3.0的「雙向互動」、甚至是「使用者作主」的時代,「為消費者服務」的觀念應該得取代傳統的「產品單向推銷模式」,而不是硬逼著消費者去買單一個本來不存在的需求。行銷人員該做的,應該是去解決消費者已存在的問題,如果再積極一點,真的想推銷一個本來不存在的需求,你也得在事前先透過不斷的市場教育,將不存在的需求轉換成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面臨到的「已存在問題」才行,而不是業者自顧自的在那裡賣弄著你的高深專業、你的強大技術,消費者並不會在乎「你多厲害」,他們只在乎誰能夠解決我眼前、或是在可預見的將來"肯定"會面對到的問題。

此外,「消費者至上」的觀念也能夠套用在簡報、或是各種演講場合之中,以我過去的經驗為例,在剛踏入職場不久,每當在面對各種簡報、或是演講場合,當這場「演出」越重要,我就會在事前做足越多的功課、讓內容盡可能的充實、專業,不過每當我準備的越多,卻總是失望的越深,只因為我的額外努力與投入,根本沒有得到我所預期的反應與成效,直到在某次簡報結束後,一個和我認識許久的部門主管對著我說:「其實你報告的東西不管是分析、規劃或是執行面的安排布局都很好,我也都聽得懂,只是不知道台下的主管們聽不聽得懂就是了?」原來,我的內容只有熟悉我的語言的人才聽得懂,其他人根本就是有聽沒有懂,完全「不了解我的明白」,為何會如此?是因為我的簡報內容準備得不夠專業、不夠豐富嗎?都不對,後來我才明白,其實道理很簡單,在這份簡報當中,我花了太多時間在專研、精進裡頭的學問、專業,但卻很少去思考台下坐了哪些人?他們現在遇到了什麼問題?想聽什麼樣的內容?為了什麼原因而坐在這裡聽我報告?難怪每次在台上,我總是無法和觀眾們在同一個頻率上。

其實每一場演出(不論是主持、表演,還是銷售、簡報),你所做的所有準備都不該是為了自己,而應該是為了台下的觀眾們,再好的內容、再多的努力,只要觀眾不買單,那麼就連一點價值也沒有,道理其實很簡單,你主持、表演的目的為何?不就是為了吸引大量的觀眾收看,你銷售、簡報的目的為何?不就是為了讓消費者、讓企業主願意買單、願意投入財力、人力、物力來協助你達成目標。除非你有辦法一個人通包,不需依靠任何人,就能輕鬆、順利的達成目標,否則你就不能不去理會支持者們到底需要的是什麼?這就是之所以能夠集眾人之力完成一件件不可能任務的最大關鍵,不是因為你有多厲害,而是因為別人願意協助你,因此,想要別人幫你,有時你得先學會捨棄自我,才能夠接納別人、才能夠得到更多的支持與認同,欲成大事者,如果你想照亮整個世界,不能老想著如何才能讓自己變成太陽,有時你得想的是如何才能幫助別人變成一顆顆閃耀的星星。太陽,只會有一個,星星,則能夠有無數顆,別太執著、迷戀於自己的樹木,卻捨棄了一整座森林,共勉之,大家加油~~

 

arrow
arrow

    ryanwang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