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說話的確是一門深奧的學問與藝術,重點有時不見得在於你的內容對或錯,而在於對方是否想聽?願意聽?否則不論你的看法有多高明,可能根本還沒來得及等待眾人的評論,就會直接胎死腹中..................
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曾在書中分享過他的個人經驗,當時人在矽谷的他,面對當地記者犀利的問話方式,他發現很多想說的話根本才在嘴邊,還沒來得及說出口,就不停被打斷,後來他找出了一種方式,在面對記者的問題時記得「先說結論」,當你的結論與社會大眾的認知有落差時(通常也都是如此,畢竟你才是專家,一般民眾不是),記者反而會對於「你為何會下這樣的結論」感到好奇,而回過頭來主動詢問你的看法是什麼?當順利的反客為主之後,你就可以從容不迫的好好聊聊自己想說的話,而這也是他曾經任職的麥肯錫顧問公司裡頭最著名的金字塔思考模式的一種應用。
無獨有偶,蔡康永在《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書中也曾經分享過一種「懸疑式說話」的觀念,也就是刻意在每次說話的結尾埋下一個會讓人想深入了解的伏筆,這麼做的結果,不但會讓對方更專注的聆聽,甚至會讓人期待能夠繼續聽下去。這種說話方式的應用在韓劇當中時常可以看見,相信曾經追過韓劇的朋友們一定也有過徹夜通宵、連續看完一整部二十多集戲劇的瘋狂經驗吧!!明明理智上不斷的告訴自己:「看完這集就該睡了,否則對身體不好,還會影響明天的工作精神、甚至是工作情緒~~」不過現實上,你還是選擇熬夜了,只因為實在是無法自拔的想看完,感覺每一集雖然已經在唱片尾曲了,但卻好像還沒到一個可以休息的段落,這實在是一種看似簡單、但卻相當高明的手法。
不過不論是大前研一的「先說結論」還是蔡康永的「懸疑式說話」,重點除了在於第一步的「想方設法讓對方願意聽你說話」之外,更重要的,是當人們願意聽你說話的時候,你是否已經準備好一個不會辜負眾人期待的「邏輯推理過程」,否則當人們願意花時間、精力,卻聽到或是看到一堆「見面不如聞名」的垃圾訊息,在期待落空之後,反而會讓種種不滿的情緒凝聚成龐大的憤怒力量,最後讓自己陷入更尷尬、更不堪的窘境,結果就是…………..吊足了觀眾胃口的下場,反而讓你的信用面臨破產的局面...............
而一個充滿懸疑性、足以讓人感到好奇的完美結論,背後則必須有一套縝密的邏輯思考與推論過程來支撐,否則有些結論或許人們早就知道,又何必期待?像是一些翻拍再翻拍的中國宮廷大戲,或是日本的戰國時代大河劇,其實結論都是「早知道」,並不足為奇,又何以能夠每翻拍一次就創一次收視紀錄?只因為「如何形成結論的過程」其實也是最大的賣點之一,雖然結論是死的,但是過程卻可以有萬千變化,畢竟戲法人人會變,只是巧妙各有不同。
最後,則是要提醒大家「盡信書,不如無書!!」並不是要你不要相信前人的經驗、書裡頭的智慧,而是要你能夠看到重點,這些書籍除了教你如何成為焦點之外,當你順利成了焦點,你想給別人看些什麼或許才是真正該下功夫的地方,除了「肯定的結論」,你還得有個「合理、獨到的推論過程」,有時你並不是不懂這些說話的藝術,也並不是這些書裡頭的智慧沒有用處,或許只是因為你並沒有搞懂問題並非出在如何吸引別人的目光,而在於你根本拿不出像樣的結論與推論罷了。請記住,閱讀不僅能夠讓你增長智慧,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你學會自省、學會自我檢視,如果總是照單全收,只會讓自己變成前人智慧下的僕人,而無法變成主宰自己人生的主人,除了學好說話的藝術,或許你更應該懂得思考的技術,共勉之,大家加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