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國中叛逆期開始,孩子們最常跟父母說的一句話就是:「別老是把我當小孩子一樣管東管西的,我有我的想法,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原來,即便是在無憂無慮、受盡百般呵護的環境下長大,人們還是十分嚮往屬於自己的自由、希望能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掌控權,能夠決定自己買什麼?穿什麼?念哪間學校?讀哪種科系?找什麼樣的工作?交什麼樣的男(女)朋友?只不過天不從人願,無論經過多少次的溝通、協調,甚至是經歷無數次的爭吵、革命,父母親似乎就是吃了秤砣鐵了心,打定主意這輩子管定你似的,於是我們就在這樣「半推半就」的情況下,草草結束了我們的人生開幕賽。

直到在職場上打滾多年,累積了不少戰功、也吃了不少苦頭,逐漸在一個父母親所無力干涉的職場專業領域中,我們總算有機會拿回自己人生下半場的自主權,只不過,當你還懷抱著熱血做著你的春秋大夢時,或許你並未發覺,其實有個程咬金早已悄悄接手了你才剛到手的這份自由,這個人你並不陌生,或許你不常見到他、或許你很少有機會和他搭上話、或許你恨他恨之入骨,不過你卻又總是對他的干涉莫可奈何、百般無奈,這個人不是別人,指的就是你的直屬主管,於是,當你的熱血再度碰到無法溶解、卻又硬生生橫梗在人生道路上的這座巨大冰山時,同樣的情形將再度上演。

態度積極一些的人,會不斷替自己找機會,希望能夠說服主管:「拜託!!我有我的想法,我知道該怎麼做,我也確定這麼做絕對比較好,只要你別管這麼多!!」態度消極一些的人,則只好轉而投身「憤青(憤怒青年)幫」,因而形塑了幾乎在每間公司之中都是如此「歷久不衰」的茶水間文化,既然改變不了現況,那就將受限制的行動力轉化為強大念力,期望透過自己「無形的力量」,來改變實際現況,殊不知..............或許在漫罵、抱怨的過程中有時的確能夠達到「暫時舒壓」的效果,但只要沒有實際行動力去展現你的態度、展現你的能力,那麼你所希望的一切也絕不可能莫名實現。

而在這變幻莫測又現實殘酷的職場環境中,有一件事或許你必須知道,雖然有時會吵的小孩不但未必就會有糖吃,甚至只會讓主管留下更多不好的觀感,但更多時候如果你連吵都不吵,根本也不會有人把你當成一回事,最後即便你「默默留下了許多戰功」、「默默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犧牲與奉獻」,在主管腦海中所留下的,往往只會是「這個員工很聽話」、「這個員工真的很努力」之類無關痛癢、沒有任何鑑別度的粗淺印象,根本不足以替你爭取到更好的機會、更高的位階、更多的報酬,因此,或許你本是一位與世無爭的「世外高人」,但只要你有慾望,想升遷、想加薪、想要有更好的頭銜、想要有更多的自由,那麼你還是得學會如何去吵才行。

而這裡所謂的吵,並不是一般情緒性的發洩,而是一種據理力爭的行為,當然,前提是「你要真的有理」才是。而在與許多職場工作者的對談過程中其實可以發現,比起過去而言,現在的職場工作者的確更有自己的想法、也更希望擁有個人極大的工作自主權,只不過在面對組織龐雜、歷史悠久的職場環境時,實在是有太多無形的包袱與壓力,只會讓管理者的思維與決策變得越來越小心、越來越保守,因此,若是希望從不可能當中爭取到更多可能的自由,除非你有更好的理由、更清晰的邏輯思維,否則根本沒有機會能夠扭轉現況、翻轉未來。

不過話說得容易,真正能做到的人卻實在少之又少,多數人總是有吵架的「膽識」,卻沒有吵贏的「本事」,原因很簡單,還是那句老話,不是要你為了宣洩情緒而吵,而是要你能夠為了「據理力爭」而吵,前提是,你得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明白你想做什麼?能做什麼?該做什麼?願意做什麼?否則就別老是抱怨主管、抱怨公司、抱怨天妒英才、抱怨時不我予,該怪的,應該是自己沒有在機會來臨之前做足準備功夫才是。

記得當初在管理部門時,當獲利模式越走越純熟,相關資源也都逐漸備妥後,我認為是時候該讓部門規模大舉擴張了,於是便開始從各方各界廣募人才、招兵買馬,幾個月後,一些擁有高學歷、多證照且胸懷大志、血氣方剛的熱血青年男女們便陸陸續續加入團隊當中,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打拼。不過或許是因為實在不習慣大公司有太多的規矩,或是認為大公司的作法實在太過保守,因此在這「部門起飛期」當中,幾乎每三天兩頭就會有同仁來找我抱怨,內容大多是在說這不對、說那不好,但真正能提出具有建設性思維與具體作法的人卻實在是少之又少,還記得某次當我在面對其中一位已經向我提過無數次相同抱怨的同仁時,這次我選擇不再反駁、不再解釋,而是將部門現有可動用的資源以及公司內部的相關規範限制全都告訴他,然後只問了他幾個問題:「原則上你所要求的獎勵升遷我都給的了,對於你的抱怨也沒有任何的不認同,現在只要你告訴我,在現有資源及相關規範限制的前提假設之下,你希望怎麼做?你想怎麼做?你如何確保做得到?你希望身為主管的我應該要如何幫你?」畢竟抱怨如果只是抱怨,那麼對彼此來說都只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嚴重傷害,然而抱怨若是能夠變成解決問題的動機,那麼對彼此來說則反倒成了一種能夠促使成功的最佳催化劑。不過雖然我對此態度抱持樂觀,但是同仁接下來的回覆卻是令人不僅印象深刻,而且更是大失所望:「奇怪,經理,你怎麼會問我這些問題?如果我回答得出來,那乾脆我來當主管就好了啊!!這不是身為主管本來就該知道的答案嗎?而我只是比較雞婆、熱心一點才來提醒你,怎麼反而現在卻公親變事主................ 」其實當同仁在說出這樣的觀點之前,似乎沒有想到另一件事:「如果你連你自己的抱怨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也提不出任何更好的解決方法,那麼你憑什麼抱怨?憑什麼要求更高的薪水、更好的職位、更多的機會、更大的自由?」

在上述案例中其實反映了一個根本的核心問題,才會導致多數職場工作者的建議始終不被公司所採納,那就是在溝通的過程中,不懂得設身處地的站在公司立場來思考,只顧著說出自己想做的事以及自己所認為不合理的事,卻將最棘手、最難解的既有問題全都丟給主管、丟給公司來解決,要知道的是,不論你是一個幹部還是一般職員,對公司來說,你的身份都是公司員工,而非顧問,更不是顧客,給你薪水、頭銜、資源的目的,就是希望你能夠在替公司爭取到更多獲利的同時還能夠「順便」替公司解決某些內部問題,而不是只要你認為不滿意、不舒服,只要出張嘴、或是偶爾還動怒拍桌發脾氣,公司就得主動來安撫你的情緒,甚至還得為了「對於你的服務不周」而提出補償辦法、鞠躬道歉,別傻了,再次聲明,這是職場,而你的身份是員工,如果想讓公司聽你說話,那麼你得先學會用公司的語言來對話才行。

很多時候站在公司的立場並不會去拒絕任何一個能夠獲利的機會,畢竟不會有人願意和錢過不去,雖然很現實,但這的確是事實,然而問題就出在當許多人理直氣壯地提出自己的高談闊論、雄心壯志時,都是建立在「假設公司既有問題完全不存在」的前提下去做論述,以至於站在公司的立場來檢視這段言論時,總覺得是既可笑又荒唐,但卻甚少見到有人的做法是建立在「得以同時兼顧獲利又能夠解決公司既有問題」的前提下去做說明與計劃開展,讓公司能夠從目前自身所感受到的困擾與痛處去評估這件提案的可行性與必要性,以增加提案的接受率與支持度,因此,才會讓許多工作者自以為高IQ的思維與專業,卻被公司及主管們視為是低IQ的謬論與麻煩...............

因此如果想在職場上重新取回發言權、取得你所夢寐以求的信任、支持與工作自由度,那麼在機會來臨之前(甚至是在被主管約談之前..........),你得先搞清楚自己想爭取的是什麼?以及給了這些東西之後對於公司而言又能夠額外獲得什麼(是更多的營收?還是更高的效率?)?至於首要的當務之急,即是你得先學會主動去定義你的工作,並試著去找出工作背後的意義,以及所被賦予的價值之所在。要先讓自己的立場踩的穩健、踩得合情合理,那麼你也才能在與公司、與主管的溝通過程中有方向、有條理的真正做到「據理力爭」,而非僅是胡亂抱怨、無地放矢。

前些日子,一個在某公司擔任產品企劃部門主管的朋友Joseph分享了這麼一則親身經歷,當年由於部門氛圍相當低迷,再加上新舊PM(產品經理)之間交接過程的不確實,因而導致了Joseph與新任PM之間產生了極大的認知落差與溝通失調,甚至還有同仁直接向Joseph表達了對於自己目前的工作定位深感沒有尊嚴、沒有意義。因此,在面對員工一再的不信任與不認同的無形壓力下,Joseph便決定在某次會議中試著讓僅存的四位PM自行定義該有的工作定位與工作價值,然後Joseph再根據大家的共識,來重新修正部門發展方向與相關規劃,不過這一個「還政於民」的做法,卻不僅得不到更好的結果,反而更突顯了部門內部真正的問題之所在..................

在這次的會議當中,首先第一位PM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其實PM在做的事好像也就是在幫銷售通路印印DM,或是幫忙審核簽呈罷了!!有點像是一般的行政人員或秘書一樣。」第二位PM的意見則是:「PM的職責應該就是設法服務好通路吧!!當通路有任何問題時,我們都必須盡可能地滿足、盡可能地安撫,感覺就有點像是在做內部客服一樣。」第三位PM的意見則是:「應該大同小異吧!!就跟前兩位說的差不了多少.............. 」聽完了這樣的回應,Joseph這才發現,原來平日那些愛抱怨、認為工作沒有尊嚴的PM們,其實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清楚、連工作價值何在也不知道,直到第四位PM Arthur回應了自己的想法,這才讓整個部門的問題有了改變的方向、有了參考的價值:「PM應該算是整條銷售鍊上的大腦,必須要有能夠驅使銷售動能與行銷資源朝正確方向投入與推進的能力才是,因此我認為PM的職責應該在於要能夠用盡一切可能手段(需要的是問題解決能力),善用手邊所有資源(需要的是整合力),以確保所設定目標得以在期限內順利達成(目標導向、時間控管),即便這些手段未必符合公司規定(需要的是創新),但卻必須嚴守法律規範(降低所有可能風險),而實際可行的做法如果主管有需要,我可以在明天詳列之後再跟主管做討論。」最後的結果,就是Joseph不僅採納了Arthur的提議,更將他拔擢為自己的副手,並賦予他足夠的權力與支持,由他來決定自己以及其他PM們的工作內容。

原來,機會不只會留給準備好的人,更會以時刻都能清楚明白自己想做、該做、能做、也願意做什麼事的人為優先考量,在此之前,你得先為了隨時可能出現的各種機會做足思想上的萬全準備,才足以在機會來臨時,讓原本一切的不確定全都落在你的清楚明白(在機會來臨前,你早已做了無數次的沙盤推演、設想過無數可能)範圍內,那麼你也才有機會能夠在一次次掌握全局的前提下,而逐漸換取你所期望的報酬、你所渴求的自由,或許這並不容易,也並非一夕之間就能具備這樣的能力,然而透過一次次地思考練習,並善用負面情緒的力量(而不是讓負面情緒所左右),當你感到憤怒、不認同而產生抱怨之前,先別急著一股腦的宣洩出來,先搞清楚什麼樣的結果才是你所想要的?先搞清楚對方之所以不肯採納背後的理由和考量何在?當你能夠先解決了對方的疑慮,又能針對自己所想要的結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麼你也才有機會在一次次可能發生的衝突之前,將危機化為最大的轉機,而不是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不希望的情況一再發生、看著自己的未來一再的受限於他人。

要知道的是,或許你經常處於受限制的環境下,但無論如何,對於你的人生,你永遠都握有那份誰也搶不走的自主權,重點不在於能力高低,而在於你必須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自己,才能夠讓你懂得該如何善用這份自主權來換取你所想要的未來,職場環境也是同樣道理,工作應該由你來定義,而不該是由工作來定義你,只要你對於自己所期望的未來越是清楚明白,那麼通往目標的道路也才會變得越加寬廣、順遂,以上經驗分享給各位,共勉之,大家加油~~

arrow
arrow

    ryanwang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