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Ryan Wang(文章出處:http://ryanwangblog.pixnet.net/blog)
身為主管,務必得持續多方學習,讓自己更有深度,
一個沒有深度的主管,說出來的話只會讓人感到膚淺、迂腐、可笑,
即便你難得提出一個的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想法,
員工也會往最膚淺的角度來思考………….
只因為,你早就被看透了,這,就是大家對你的刻板印象………….
於是員工會變得越來越消極、被動,甚至更加看不起主管,
而主管當然也就越是管不住這群員工…………….
如果你想的到的員工也想的到,員工想不到的,你也想不到,
那麼,對員工來說,當你的存在無助於問題解決,
那又有什麼資格得到尊重呢?
既然你一無是處,
員工們自然會以薪資作為代價,來決定他們該幫你多少;
相反的,一個有深度的主管,說出來的話則會激發員工主動思考,
(即便可能只是不經意說出口的一句murmur…………..)
想從更廣的層面來理解主管的想法,
只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聽出主管的「話中有話」,
得知裏頭所蘊涵的重要訊息,才有機會得到主管的青睞,
甚是是達到主管的境界,
只因為~~~~主管的語言只有你聽得懂~~~~
於是員工也會變得更加積極、主動,並力求展現自我~~
正因為主管必須不斷精進,
因此,主管務必得想辦法讓自己能夠空出更多時間來做更多的思考與學習,
為了讓自己有更多時間,
主管必須讓自己變成組織裏頭的「旁觀者」,
「直接負責成敗,而間接管理組織~~」
也就是透過授權及培養幹部的概念,
給定方向之後,就將成敗全賭在這群負責策略執行的幹部身上,
其他負責更基層工作任務的同仁們,
主管則盡可能不去過問,全權交付幹部們去領導、監督、控管
以免造成雙頭馬車的狀況,
如此一來,自己也才能夠空出更多時間來學習,
同時,還能夠以更客觀的角度去觀察、理解、分析,以及解決問題,
這才是主管的價值所在,也才能夠持續保持並強化深度,
而不是每當同仁有問題時,主管就跳下去陪在旁邊一起煩惱,
並且認為這種有難同當、患難與共的作法才是主管的職責所在,
當主管有這樣的錯誤認知,不但會讓自己越管越累、越沒時間,
問題卻依舊沒辦法解決,只因為你的深度永遠不夠………………
當同仁和主管共事久了,卻總是發現主管人雖然很好,
不過每次和主管一起的回憶總是既艱辛又刻苦,
到最後可能連員工都會回過頭來安慰、鼓勵主管,
甚至試圖想要幫幫主管...........
只因為看到主管的無能與無助.............
這也難怪員工的議價力往往會高到讓人吃驚,
因為主管不靠這些員工還真的一點辦法也沒有..............
要知道的是,
當一個主管卻沒有主管該有的格局與視野,
薪水就成了服從領導的唯一談判籌碼,
然而,如果主管不僅格局、視野兼備,還有足夠的專業和經驗,
那麼為了能夠幫助自己成長,
員工便會不計任何代價,只希望能夠得到跟在你身邊學習的機會,
薪水自然就不會是首要考量,機會反而更重要,
兩者的差異在於,當主從關係僅能靠金錢來維繫,
到最後只會讓員工的議價力更加膨脹,
反正只要有人出得起更高的薪水,則隨時都能離開,
畢竟,這樣的交易是建構在『有”薪”無”心”』的基礎之上,
給了薪水,卻買不到員工的心,
以上純屬個人經驗,希望能夠成為大家自我學習的動機,
共勉之,大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