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Ryan Wang(文章出處:http://ryanwangblog.pixnet.net/blog)
《市場區隔》
最近正在拜讀塞斯高汀的紫牛2,
裡頭提到知名的行銷人貝佐斯提到:廣告已死,
這是因為未來的產品自己就具備行銷概念而會自我行銷,
最後所有行銷經費都將被收回,
而轉投入此類紫牛商品的創新研發之中,
而產品之所以能夠自我行銷,
主要在於"附加價值",
書中舉了兩個例子,
多年前一輛要價一萬兩千美元的高級車,
其中音響設備就佔了八千美元的成本,
最後卻還大賣,
更特別的是,
這群買了附有高級音響的高級車車主,
在家中卻捨不得買一套高級音響,
於是便被人戲稱,
他們買的不過是附有四個車輪的音響霸了。
另外一個例子,
塞斯高汀有一次動疝氣手術,
由於術後疼痛難耐持續幾個小時,
醫生只告訴他所有人都一樣會有疼痛感,
於是高汀試著自己找方法舒緩疼痛,
最後發現,
在他喝了一杯蔓越莓汁,並含著一顆喉糖後,
疼痛立即紓緩許多,
這時高汀便想:為何沒人告訴我?
或許在產品上加裝一套高級音響需要成本,
但手術後告訴病人只要喝一杯蔓越莓汁,
並含著一顆喉糖就能舒緩疼痛卻不花任何一毛錢,
但不論是音響或是蔓越莓汁和喉糖,
都是產品本身之外的附加價值,
但人們卻會對此買單,
回到產品企劃,
單純的和競爭對手比較產品的品質及價格是在紅海做競爭,
但若比較的是我有而你沒有的"附加價值"時,
則是回到藍海市場上,
因此在包裝商品時,
除了產品本身僅有的Total Solution概念外,
是否能將客服同仁的售後服務當成商品的附加價值附在產品之中,
並針對每套商品衍生其更多功能性,
強調商品的All in one特性,
讓潛在顧客為了我有而其他業者沒有的"附加價值"這類軟性創新而買單,
這或許是個值得業績單位深思的方向及業績破口也不一定。
以上的心得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如果喜歡Ryan的分享內容,
也請大家多多按讚加入粉絲團,
支持Ryan的分享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