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Ryan Wang(文章出處:http://ryanwangblog.pixnet.net/blog)
專家不等於主管,
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
專家能夠將一件事情做到100分,
甚至超出你的預料之外,
但必須花費許多心力及時間,
而主管一次能夠做很多件事,
並將每件事做到60~70分的及格以上,
雖然能夠很有效率地做完很多事,
但每件事卻無法做到盡善盡美,
於是主管必須將每件任務授權給不同專家處理,
並設法讓專家的經驗能夠透過量化進而規格化、標準化,
最後才能夠產生規模化經濟,
進而達標甚至超標,
然而,
這並非意味著什麼都不會也能夠成為主管,
在成為主管之前,
你必須先讓自己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並且能夠做到「超乎預期」,
才有機會在眾多專家之中脫穎而出,
而有機會成為主管,
成為主管之後,
重點不在於你自己能夠發揮出多少專業,
而在於你能夠讓所帶領的專家們發揮出多少專業,
至於這群專家能夠發揮出多少專業,
則全賴專家們對於主管的認同及信任程度,
若身為主管,
一昧的要求又要馬兒肥,又要馬兒不吃草,
敢要求,卻不敢給承諾,
只會讓專家只願意聽命辦事,
而不願在自己的工作時間之外多做一些超出預期的努力,
當團隊成員沒人願意出類拔萃,
每個人的目標都在雞首或是牛後做徘徊,
那麼這個團隊一輩子也無法成為龍頭,進而獨當一面,
在這其中,
棍子與胡蘿蔔的比例要拿捏得宜,
一個小氣的主管終將難成大器,
與其琢磨於如何省小錢,
為何不更多放些心思在如何讓團隊能夠賺大錢?
花在同仁身上的錢或是給出的承諾所造成的成本,
都不該將之視為浪費或是無謂的損耗,
而應該是一種投資行為,
投資的觀念是以相信成功為前提,
相信沒人會在明知一定會失敗的前提下作出投資決策吧?
格局決定結局,態度決定高度,
有時放膽的大破大例才有機會成就卓越非凡,
若凡事還是錙銖必較或是過份保守而不敢給承諾,
只會讓團隊畫地自限,
最後當團隊成員慢慢變成你不希望他們變成的人時,
回過頭來,主管們必須先檢討自己,
畢竟所謂的團隊組織文化是由主管所創造出來的,
而同仁們則是在這個文化氛圍中吸取養分而茁壯成長的,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這就是考驗一個主管能耐的最佳證明,
結果導向只能夠解釋表象,
團隊的氛圍塑造及同仁們的內外在表現卻能夠解釋事實。
以上的心得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如果喜歡Ryan的分享內容,
也請大家多多按讚加入粉絲團,
支持Ryan的分享瞜~~